国家居安思危-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?

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?

居安思危,思抄则有备,有备无袭患,敢以此规。

出处:《左传·襄公十一年》

释义: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,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,事先有了准备,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。

其他提倡“居安思危”的还有:

FL.HaO22。COm

1.

宋·郭茂倩《乐府诗集·隋元会大飨歌·皇复》:“居高念下,处安思危,照临有度,纪律无亏。”

2.

宋·徐铉《颂德赋》:“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,居安思危睹灾惧。”

3.

梁·沈约《宋书·文五王传》:“今虽先天不违,动干休庆,龙舟所幸,理必利涉,然居安思虑,不可不惧。”

4.

明·无名氏《白兔记·寇反》:“古人有言:"得宠思辱,居安虑危。’”

5.

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六十回:“得宠思辱,居安思危。”

FL.HaO22。COm

6.

FL.HaO22。COm

《明史·郑本公传》:“陛下居安思危,当远群小,节燕游,以防一朝之患。”

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有什么中心思想?

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含有的中心思想为

1安危互相转化如阴阳变动,专处其一则思属另一

2思考对于解决困境具有重要作用

3未雨绸缪,有利于应对突发状况带来的窘境

概括而言即无论顺境逆境都做到时刻思考着,时刻准备着,以应对不可预测的危机

标题?为什么国家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,中国近代的国防历史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?

居安思危就是在安定的状态下,也不能忘记危险的存在。大到一个国家、一个单位、一个家庭,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,都要把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风险与安全考虑在内。也就是说做到未雨绸缪。从中国的近代历史告诉我们,国家之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处于竞争与矛盾之中,虽然不像过去用武力竞争,其他的竞争方式比如实力、贸易等的竞争依然存在,仍然需要我们,时刻警醒,准备迎战

启示我们要有居安思危意识的诗句是?

唐代诗人杜荀鹤的《泾溪》:

泾溪石险人兢慎,终岁不闻倾覆人。

FL.HaO22。COm

却是平流无石处,时时闻说有沉沦。

泾[jīng]溪,又名赏溪,在现在的安徽省泾县境内,它源出旌德县南,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。南宋的诗词大家姜夔曾说“碍而实通曰理高妙”,这是他在总结前人的诗词创作经验时说的优秀的作品评判标准之一。

这首《泾溪》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,因为从表面上来看,这首诗的事理是“碍而不通”的,船行于水上,遇险不倾,平流却覆,看上去并不合常理。但是,细究起来,你会发现并不是这样,因为船是人在掌控着的,船的载沉并非取决于水路的平险,而是由掌舵者决定。

当船行于溪险石危段时,人的畏惧心、警惕性会加强,所以通常“终岁不闻倾覆人”,都能安全通过。但是“平流无石处”,人很容易懈怠,往往可能舟覆人亡。这和俗语“马上摔死英雄汉,河里淹死会水的人”说的是相似的道理,这正是这首《泾溪》诗“理高妙”之所在。

从“水性”升华到人性上,这一道理是相通的,古往今来,无论是王朝的更替还是个人的成败,历史上到处都能找到事例来佐证。所以前人才会总结得出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这样的警世恒言。

FL.HaO22。COm

这也是杜荀鹤的《泾溪》这首诗的真正价值,它告诫我们,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。这样的好诗,不该被忽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