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歇与蕲春

黄歇(?——公元前238年),号春申君,战国时期楚国郢(今湖北江陵纪南城)人,相楚20余年,战国时楚国的大臣,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。西汉文学家贾谊《过秦论》中说,“楚有春申”,与齐之孟尝,赵之平原,魏之信陵,此四君以“明智而忠信,宽厚而爱人,尊贤而重士”而称道,被称之为“战国四公子。”黄歇是黄国贵族后裔,以礼贤下士、门客众多著称。相传位于今黄州东北10里的永安城(俗称女王城、禹王城)遗址即楚国名相黄歇的封城。


黄歇何以号“春申”?据《方舆纪要》载,“初春申君相楚,受淮北十二县之封,以其地介于蕲春、申、息之间,故曰春申云。”有史可考,蕲春始于周代,在周为蕲国,春秋战国时隶属楚国之衡山郡、九江郡。当时楚即今湖北、河南、陕西一带。《蕲州志》说,蕲在禹贡荆州之域,素称“荆扬交会,吴头楚尾”。楚国名相黄歇以“蕲春”为号,不仅见其地历史悠久,而且也说明蕲春为古老文明钟秀之地。


秦嬴政二十四年(公元前223年),秦灭楚,九江郡随之归秦,置蕲春亭,这是蕲春之名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的最早记载。亭,为秦代基层行政区划机构。“百里一亭,十亭一乡”其行政长官为亭长(汉高祖刘邦曾任秦沛县泗水亭亭长)。公元前201年,汉高祖刘邦初年,朝廷首次在蕲地设置县级行政建制——蕲春县,隶属江夏郡。至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(公元378年),孝武帝司马矅为避其父简文帝司马昱生母(司马曜祖母)太后郑阿春讳,颁诏天下,所有人名、地名、书名中的“春”字一律改为“阳”,故此,蕲春县又名蕲阳县,至南齐永明四年(486年),南齐武帝萧颐以“齐”为尚,遂改“蕲阳”为“齐昌”。隋炀帝大业元年(605年)杨广诏告天下,齐昌又恢复蕲春。


《资治通鉴》载,“黄歇至楚,三月。秋,顷襄王病危。考烈王即位,以黄歇为相,封以淮北地,赐号春申君。春申君,自邾历蕲至淮北。”“六年,楚、赵、魏、韩、卫等5国合纵伐秦,楚王为纵长,春申君用事。取寿陵,至函谷。秦师出,5国之师皆败走,楚王以咎春申君,春申君滞蕲益疏。”“楚于是去陈,徒寿春,命曰郢,春申君就封于吴,所相事。”

fl.Hao22.cOm


fl.Hao22.cOm

以上史籍可窥出蕲春之“春”的源头,即春申君。春申君,为战国时的楚令尹,本姓黄,名歇,是楚国顷襄王最亲密的近侍谋臣,官至左徒。曾上书秦昭王说服秦与楚结盟,顷襄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242年)黄歇伴随太子熊元即后来的考烈王到秦朝都城咸阳为人质,在咸阳与太子共同生活9年。公元前263年,顷襄王病危,经黄歇谋划,太子熊元乔装使者混出咸阳回归楚国。黄歇只身留在秦国与秦昭王周旋。秦昭王被黄歇的三寸不烂之舌所折服,遂放他回楚。回楚的当年秋,顷襄王病逝,太子熊元即位,号楚考烈王,当即任命黄歇为相,以淮北(今安徽北部、湖北东部、江西南部)为封地,并赐号春申君。


春申君从楚国都城陈县(今河南淮阳)出发,到当时楚国衡山郡的治所邾,即今武汉市新洲区所在地,再经蕲地到封地淮北上任。尽管当时蕲春还不是行政区划所在地,但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中对尚不是行政区划的蕲地有两处记载,足见春申君在蕲地停留时间不短。也许是蕲地民风淳厚,乡俗宜人,也许是蕲地扼关制隘的地理优势,春申君对蕲地留下难忘印象,以至于22年后,他面临人生重大转折,又选择在蕲地完成。楚考烈王三十二年(公元前241年),楚、赵、魏、韩、卫5国再度合纵抗秦,并推考烈王为纵长,考烈王又举春申君为抗秦统帅,不想5国合纵之师在函谷关被秦军一举击败。考烈王意欲追究春申君之责,但犹豫不决。春申君有自知之明,在返回淮北封地时,留滞在蕲地数日,给楚考烈王上书请罪。奏章中,春申君请求取消封浩,退归封地。楚考烈王难忘昔日君臣咸阳9年患难与共,不仅未追究春申君责任,还听取其劝谏。对春申君的封地,楚王虽收回淮北以北与齐国相邻的12个县,但仍保留其封地规模,改至吴地(封地治所在今江苏苏州),即今上海和江苏部分地区,上海有春申江之称,亦源于春申君疏凿而得名。